- Rosenbloom 的觀點
憲政體制:公共行政須依公法行事,其可防止政府行政之濫權腐化。
公共利益:行政人員即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與服膺者。
市場機制:如「公共選擇理論」強調市場導向,改正傳統行政之「獨佔性」。
主權原理:行政人員即主權之信託者(受託者),故其服務對象為全體國民。
- Rainey 之觀點
Rainey 分析「公共性」的方法是,首先選定三組因素,然後據以詳細說明公共組織的特徵。這三組因素分別是:環境因素、組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組織角色、結構與過程。
(一)、就「環境因素」而言:
1. 公共組織缺乏經濟市場的競爭與誘因,財政資源係依賴政府撥款支應
2. 立法部門、行政部門、監督體系以及司法機構,所制定的嚴密法規程序(或限制),日漸擴張
3. 外在的政治干預力量,逐漸增多。
(二)、就「組織與環境的互動」而言:
1. 公共組織及其管理者,涉及公共財的生產及外部效果(exterality)的處理,但是其產出卻不能以市場價格在經濟市場交易
2. 政府的業務常具懲罰性、獨占性以及必然性。政府常是單一制裁與懲處權力的執行者;這些業務的執行與財政資源的配置,常是法令義務
3. 政府活動常產生廣泛的影響,並具較大象徵意義,故引起較多的關注。例如,設定公共利益的標準
4. 公共管理者所面臨的公眾監督較大
5. 民眾對公平、回應、誠實、開放、責任等,有獨特的期待。
(三)、就「組織角色、結構與過程」而言:
1. 組織目標更具模糊性、多元性與衝突性
2. 管理者的角色多元而分歧
3. 行政權威與行政領導逐漸式微、自主程度低、授權不足、受任期輪調因素影響
4.組織結構潛存腐敗問題
5. 策略的決策過程易受干預、中斷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
6. 報酬結構受限,員工不易感受「工作績效與報酬」之間,存有明確關係
7. 分歧的個人特質、工作態度與工作行為、工作滿足感比較低。
- Goodsell的觀點
顧賽爾 ( Goodsell ) 指出「公共利益」的「公共對談基本價值」如下 :
(一)合法性與道德
黨斯 ( Downs ) 所言 →「社會」的「最低限度」的「共識」。
(二)政治回應性
也就是要符合「民眾」和「相關團體」的「期望」→ 應考量「多數決原則」與「少數者權利」。
(三)政治共識
應透過「交互主觀」的「瞭解」→「重塑彼此」的「需求」。
(四)關注邏輯性
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
1. 「社會目標」必須「有效明晰」;
2. 「政策倡導」必須能「促進社會目標」;
3. 政策倡導本身」必須「合理一致」。
(五)考量結果
1. 「衡量政策」對「每一個人」的「產生效果」;
2. 對「政策未來評估」,應可「增進受政策影響者」的「全體利益」。
(六)、議程的察覺
「規避私人利益」滲入「公共領域」中,及對「弱勢人」或「少數人」爭取「相對權益」。
- Frederickson的觀點
傅瑞德里格森(H. G. Frederickson)認為公共行政中「公共性」一般理論要素
憲政體制
慈悲與大愛
德性的公民
對集體與非集體公眾的回應
Frederickson將公共性歸納成五種模式:
- 多元團體模式:眾多團體互動的淨值就是公共利益
- 公共選擇模式:試圖將市場經濟學應用在公共部門的分析,主張公共社會就是經濟市場,公共或是社會的利益就是每個成員依其功利本位觀點計算個人利益的總和。
- 代議政治模式:公共對象是民選首長或民意代表,他們因民選,故最具資格代表民眾。
- 服務顧客模式:公共對象是指第一線行政人員服務或管制的個人及團體。
- 資格模式:公共對象是指具有知識又肯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這些良民不僅關心個人利益,也關心公共利益。
- R. Flathman的觀點
對公共利益的主張
以實質態度面對政治學的論調(傳統的公益觀點),誘使大家放棄此一概念
(1)公共利益是抽象哲學的思考
(2)公共利益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務實的手段
(3)公共利益並非是政治科學為分析的目的而開發的工具
(4)公共利益乃是政治對談(political discourse)的一環。
- J. Rawls的觀點
正義論(社會正義說、客觀上公平與正義原則)
1、代表者:羅爾斯(John Rawls)
2、主張:社會制度應符合正義,而正義就是公平。
3、《正義論》:平等原則必須優先於差別原則,公共利益須符合正義。
4、無知之幕(the veil of ignorance):假設在原初立場(原初情境)中不知道某些特殊事實:不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階級或社會身分;也不知道自己的自然資源、能力體力;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
John Rawls在其正義論一書中指出,正義的兩個原則:一是均等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有權利與他人享受同等權利;二是差異原則,應讓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或最大的利益。其中均等自由原則優先於差異原則。
- G. Schubert(舒伯特)的觀點
(1)行政理性論-深受科學管理的影響,主張價值中立的決策過程
(2)行政理想論-極力擴張自己在決策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裁量權,將行政人員視為公共利益的核心
(3)行政現實論-以政治過程來界定行政過程,假定公共利益是具有獨立實質意涵,
- Michael M. Harmon(哈蒙)的觀點:
公共利益的分析架構─行政類型格道:
(1).被動的行政風格:
此為低回應性與低自發性的類型。這種行政風格試圖阻止外在力量的干擾,並視其為對組織生存或既存方案效率的威脅
(2).專業的-技術的行政風格:
此為低回應性與高自發性的類型。此類型的行政風格,在公共問題的界定與解決中傾向利用專業知識作為影響力的來源
(3).回應的行政風格:
此為中度回應性、中度自發性的類型。這種類型的行政風格,由於戰術與策略的必要性,而參與公共政策與方案的制定
(4).理性的行政風格:
此為高回應性、低自發性的類型。這類型的行政風格主要強調行政中立,重視執行立法機構所制定的公共政策
(5).前瞻的行政風格:
此為高回應性、高自發性的類型。這一型的行政風格把自發的與回應的行動視為辯證的關係,並受個人承諾(分散式決策)與社會正義和平等原則(整體式決策)所激勵
以下找幾個題目來練習吧:
19 依據羅聖朋(D. Rosenbloom)的分析,公共行政運作的主要原則是下列何項?
(A)官僚體制
(B)人民
(C)民主決策
(D)主權
答案:D(105身障四等行政學)
解析:關鍵在於羅聖朋公共性觀點的四大原則,即是憲政體制、市場機制、公共利益與主權原理等。,所以從選項來看只有D選項的主權合乎邏輯。
。
37.「衡量政策對每一受影響者所產生的效果」以及「對政策未來效果的評估,乃在增進受政策影響者的全體利 益」,是指公共利益的公共對談之基本價值的那一項?
(A)考量結果
(B)政治回應性
(C)議程的察覺
(D)政治共識
答案:A(100原民五等行政學)
解析:關鍵字就在題目中,就算沒有讀過也要學會找重點,題目中衡量….效果,不就是A選項的考量結果嗎?
48 傅德瑞克森(H. Frederickson)認為公共行政之公共性包含四項要素:德性公民、對公眾的回應、慈悲與大愛,以及下列何者?
(A)社區利益
(B)憲政體制
(C)多元文化
(D)族群利益
答案:B(104國安五等行政學)
解析:本題單純測驗大家Frederickson對於公共利益的組成要素的觀點,單純的背誦題型。如果各位怕忘記的話,其實Frederickson的公共利益組成與民主行政的概念有幾分類似,也就是內部常任官僚要秉持著憲政的精神來回應外部民眾的需求,而外部民眾(包含個人與利益團體)也要秉持憲政精神(德性公民)來向內部官僚倡導民眾所需,因此答案自然為B。
3. 根據傅雷曼(R. Flathman)對公共利益的主張,下列何者非在其中?
(A)公共利益是抽象哲學的思考
(B)公共利益是務實的手段
(C)公共利益並非是政治科學為分析的目的而開發的工具
(D)公共利益乃是政治對談(political discourse)的一環
答案: B (103普考行政學)
解析:由於公共利益常被學者們批評為模糊不清或毫無意義的概念,在現
存理論中,無法為其找出最可靠的指引與勾繪,例如索洛夫(Sorauf)
便認為公共利益僅是種「有效的政治迷思」,以及布雷布魯克
(Brabrooke)亦認為在實務的運作中,公共利益的用途是被懷疑的,
它容易被過度膨脹,用來涵蓋與包裝政治所希冀達成的目的。
而傅雷曼延續Sorauf的想法,主張將公共利益作為抽象哲學的思考,而不是務實的,所以答案選B。
美國行政學發展史的「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服務」時期,對於公共利益的看法,主要採用那一位學者的「正義」定義?
(A)Barry Bozeman
(B)Gerald Caiden
(C)John Rawls
(D)Michael Hammer
答案: C (102普考行政學)
解析:題目已明確提示新公共行政與新公共服務,此兩者對於公共利益的觀點就是公共性與社群主義,因此選項中只有主張公平正義的Rawls才符合。
公共利益的功能
學者索洛夫(F. Sorauf)認為公共利益僅是種「有效的政治迷思」(potent political myth),在行政運作中有曲解公共利益的現象,而其原因主要有三:
(1)是行政人員的社會背景:行政人員,尤其高級行政人員的任用與甄補,極有可能來自社會的中、上階層。
(2)是行政的專業分工:因專業化之結果,使得「本位主義」嚴重。
(3)是行政機關受諸於服務對象或利益團體的強大壓力,並與之發生過從甚密的利益關係:行政機關淪為所謂的「被俘虜的組織」(the captive organization),不僅限制了機關的發展,降低了適應環境的能力,感染了「行政的動脈硬化症」(the disease of administrative arteriosclerosis)。
- Goodsell的觀點
學者顧賽爾進一步歸納出公共利益的功能有四:
(1)凝聚功能: 公共利益有模糊的符號作用,因此能吸納不同觀點之利益。
(2)合法功能: 公共利益可使政策具備合法化之基礎並提升政策順服。
(3)授權功能: 因公共利益的模糊性質,可使立法機關進行彈性授權。
(4)代表功能: 公共利益可導引社會多數人,朝向經常受忽視之弱勢利益。
- 全中燮(Jong S. Jun)公共利益的8項判別準則
(1)公民權利:是否有證據顯示新政策已將多種公民權利納入考量,而且不會侵犯這些權利?
(2)倫理與道德標準:行政機關的新政策及其行動能否禁得民眾之倫理與道德層面的檢驗?
(3)民主程序:那些有話要說的人士是否已經表達意見?行政機關除了聆聽民眾意見外,是否已經盡可能地把相關意見納入對話過程?
(4)專業知識:所做的建議是否考量專業意見?
(5)非預期結果:所做的建議是否進行充足的分析,俾提供可能的長期效果說明?
(6)共同利益:所做的建議是與特定利益較有關聯性,或是它可反映較大社群的利益?
(7)輿論民意:對於社會爭論問題、媒體、公聽會所反映的議體所呈現出來的民意或輿論,是否試圖加以查覺並納入考量?
(8)充分開放: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有關協商、決策、背景資料、專業意見等,是否可供外界監視?
增進公共利益的困境
(一)草原悲劇:
美國學者哈定提出,又稱共有財悲劇。
(二)搭便車:
公共利益具有無排他性、共享的特性。在理性考量下,讓別人去努力,自己坐享其成。久而久之,沒有人可再享受公共利
(三)大眾缺乏信任感與責
日裔美籍政治經濟學家福山: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信任度愈高的社會,安全感與依賴感越高,經濟發展愈高。
(四) 誘因不足:
公共利益的創造必須讓民眾有參與的誘因,例如:如果落實回收工作,有賴於民眾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