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公共行政的意義

1.社會問題

1960越戰、黑人民權運動以及社會貧富不均等,政府卻無力解決問題。

2.學術斷層

新公共行政即指有別於傳統公共行政的新觀點

Waldo 認為美國當時正處於「一個危機四府和問題急迫的年代」,學術界勢必離開象牙塔的心態,而踏向解決實務問題的道路。因此,Waldo1968年集結年輕學者於明諾布魯克(Minnowbrook)會議中心召開研討會,稱為第一次明諾布魯克(Minnowbrook)會議並將研究結果出版為專書,由於其中的觀點有別於傳統行政學,故稱為「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新公共行政的主要論點

  1. 主張「入世相關」(Relevant)的公共行政
  2. 倡導「後邏輯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
    • 價值觀點:反對邏輯實證主義的「價值中立」觀點,
  3. 主張行政運作應重新調整其組織型態以及設計新的工作程序
    1. 使組織更能適應快速變遷的環境。  
  4. 建構新的組織型態協和模式(Consociated Model)
    • 傳統科層體制適合穩定的環境,已難以滿足及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變遷。Kirhart提出協和式的組織型態
  5. 發展受益者導向的公共組織
    • 政府組織運作的目的應以社會整體受益者的需求為依歸,並忠實地提供服務

 

第二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988

溫和看待社會公正

關切行政倫理與行政責任

政府是變遷的維護者

對企業採取強烈反對態度

要求改革人事制度

與第一次會議的差別在於領導憲政法律科技政策以及經濟與市場邏輯      新觀點的提出

第三次明諾布魯克會議(2008加入全球化及資訊科技之觀點

民主行政

  1. 全鍾燮(Jun)的觀點

公共利益的表達

代表性

開放性

超越派閥黨團

嚴防專業主義對民主原則的傷害

參與

  1. 瓦爾多(Waldo)的觀點

瓦爾多(Waldo)認為:「民主政治」是「可欲的」;「官僚制度」卻又是「必須的」,兩者「來源」雖「不同」,卻又能夠加以「調和」,而使「民主行政」得以「建制」。

 

  1. 歐斯洞(V. Ostrom)的觀點

學者歐斯洞(V. Ostrom)1970年為界,將行政學的發展區分為「傳統行政典範時期」和「民主行政典範時期」,分述如下

傳統行政典範

   (1)權力一元。

   (2)政治與行政二分。

   (3)政府結構的普遍相似性。

   (4)層級節制。

   (5)效率的追求。

民主行政典範

  (1)權威的多元中心。

  (2)行政的政治色彩。

  (3)權威的割裂(分權)

  (4)重疊的職權(複式的組織制度)

  (5)自我管理。

  (6)重視民眾偏好的分歧、差異與反應。

  1. 華偉克(Warwick)的觀點

Warwick5項裁量倫理原則

(1)公共取向:必須以公共利益為考量。

(2)反省性選擇:必須具有多面向的選擇。

(3)真誠:必須發自內心誠為大眾謀福利。

(4)程序的尊重:必須以正當程序執行。

(5)手段的限制:必須以合法方式建立。

  1. 丹哈特( Denhardt)的觀點

研究行政現象時必須重視人員行為、人格尊嚴、人性激發以及組織和外在環境的關係,設法探求普遍而可行的一般理論,並且以人權關係來補充和修正傳統理論,故唯有兩者兼顧才能使組織及其成員達到目標和使命。丹哈特(R. B. Denhardt)認為民主行政應該配合民主政治的環境,易言之效率須和民主配合故提出五大建議以修正官僚組織:

(1)建立代表性官僚組織(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2)採取保障弱勢之措施(Affirmative Action)

(3)主張公共行政人員應該積極參與政策過程。

(4)社區參與公共機構決策和執行。

(5)官僚組織內部從事組織發展。

 

黑堡宣言  (為官僚辯護)

  1. 黑堡宣言產生的時代背景因素,大致有以下三點:
    (1) 為了對美國1980年代以來盛行的貶損公共官僚之風,提出反制。
    (2) 為因應後工業社會、後現代文化特質及全球化趨勢,行政學者萬斯來(Gary L. Wamsley)認為應給予公共行政新的定位。
    (3) 針對新公共行政的主張缺乏實用性,無法在行政實務當中獲得實踐而提出反思。
  2. 黑堡宣言之核心價值,乃為官僚體制辯護、反對「小而美」的政府,並強調公共行政在民主的治理過程中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且具有規範性的理論特色。由萬斯來與其它學者共同發表黑堡宣言又稱為新制度論受到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影響

1. 奠基於制度的明諾布魯克觀點(新公共行政2.0)

2. 呼籲常任文官應扮演5種角色

(1). 扮演執行與捍衛憲法的角色

(2). 扮演人民受託者角色

(3). 扮演賢明少數的角色

(4). 扮演平衡輪的角色

(5). 扮演分析者與教育者的角色

概念比較

公共行政學Barton 認為「新公共行政」主張「行政人員」應具備的「角色」有「五種」:
1.
促進社會公平
2. 催生機關變遷

  1. 代表性行政人
  2. 倡議性行政人
  3. 非統一性行政人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一、研究公共管理的兩個途徑

     Bozeman將研究公共管理的兩個途徑,分成由企業管理途徑(busniese management) 公共政策途徑(public policy)

二、P途徑的公共管理

          1.以特定學科專長來研究公共管理

         例如,研究交通政策問題需具備交通學方面專長、教育政策問題須具備教育方面的專長,

         而非僅具傳統行政學知識即可。

      2.公共組織具有政治性,與企業不同

      3.公共管理就是政治性的政策分析     

      4.以具決策權之政務官為研究對象

      5.政治性問題無法以實驗得通則,故重視個案研究

B途徑的公共管理

     主張以企業管理途徑研究公共管理的學者,不區分公共組織與企業的差異,

     認為師法企業,可以提昇效率,解決問題。 1980年後的新公共管理即為採取此途徑的觀點,而實務上的政府再造運動所用的策略也都屬於此一途徑。

     特徵如下:

     1.以企業管理途徑研究公共管理

     2.不區分公共組織與企業的不同

     3.公共管理就是技術性的政策分析

     4.以高級事務官為研究對象

  1. 以量化研究為主,追求管理通則

新公共管理

理論基礎

 公共選擇理論(源自於古典經濟學)

 代理人理論:容易產生資訊不對等(道德風險)

 交易成本理論

新右派哲學:「私人就是好的,公共就是壞的」。

這股自1980年代以來,即盛行於各國政府的管理風潮,已使各國政府的行政管理文化產生「轉移」(Transformation)的現象一從公共行政轉變為公共管理,雖然這股潮流被賦予不同的稱號,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義、企業型政府、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等,但卻可被統稱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

  1. 基本要素:新公共管理具有三種基本要素。
  1. 係根源於管理主義或新泰勒主義(Neo-Taylorism)的理念。
  2. 師法私部門企業的管理實務和技術。
  3. 新公共管理是一種手段(Means),企圖將官僚的、權威式的作風及消極性民主的政體,轉換成有效率的、回應性及顧客導向的新治理典範。
  1. 特徵:FarnhamHorton兩位學者,進一步指出「新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八項特徵。
  1. 採取理性途徑的方式處理問題
  2. 重新設計組織結構,其目的在於使政策能與行政分離
  3. 改變組織結構,促使官僚體制的組織更為扁平化
  4. 依據經濟、效率及效能等標準(三E標準)來衡量組織的成就
  5. 改善現行的政策
  6. 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技術,其目的係在淡化集體主義的色彩而採取個人主義的途徑
  7. 試圖建立一種具彈性、回應及學習的公共組織,
  8. 以契約關係(Contractual Relationship)不論是內、外在的,以及兩者之間的購買者與供給者,其互動都是以價格、品質及數量為基礎,來取代傳統的信託關係。
  1. 挑戰:1980年代以來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浪潮風行全球,並被冠以不同的稱號,如管理主義;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行政,企業型政府,甚至具有政治理念色彩的名稱,如新右派(指英國的政府革新)、新治理(指美國的政府革新)。這股新公共管理運動實與各國的行政改革有密切的關聯性。意即新公共管理是在回應後資本主義社會(又稱為後工業主義)時代,政府所必須迎擊的挑戰,包括:
  1. 刪減公共支出及抑制政府組織等做法的成效相當有限。
  2. 公、私部門的界限日益模糊。
  3. 資訊科技一日千里。

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傳統的公共行政已欲振乏力,只有透過新公共管理的途徑方能反敗為勝。

政府再造

  1. 奧斯本(Osborne)賈伯樂(Gaebler)兩人提出新政府運動,倡議以企業型政府的觀念來引導政府改造的方向。
  2. 1933年柯林頓總統,針對聯邦政府進行國家績效評鑑(NPR),是以企業型政府的精神為藍本
  3. 柯林頓總統成立國家績效評估委員會,主要目標有下列四種

(1).刪減法規  (2).撙節開支  (3).顧客至上  (4).充分授權

4. 歐斯朋(Osborne)與蓋伯勒(Gabler)的觀點

1.導航式的政府:

政府的職能在於引導領航(steering),而非親自操槳。

2.社區性的政府:

政府將更多的決策權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回歸社區自主處理。

3.競爭性的政府:
競爭機制是紓解官僚體制運作失靈的良方, 政府應將競爭的觀念注入公共服務與產出之中,以取代傳統獨佔而造成的保守、浪費與無效率。

4.分權式的政府:

政府應將決策權下授以增加員工的自主權,同時在適當的監督下,充分分權,讓地方政府發揮因地制宜的功能。

5.前瞻性的政府:

政府能夠以遠見來治理國家,並重視事先的防範優於事後的彌補。

6.任務導向的政府:

政府應以目標和任務為導向,而非以法規命令為驅力,並注重任務的優先次序以便集中精力有效運用資源。

7.結果導向的政府:

政府應對其施政結果負責,並以此作為績效評量的標準。

8.顧客導向的政府:

政府的服務要以滿足顧客(人民)的需求為優先,政府的施政績效和品質應由顧客(人民)的滿意度決定。

9.企業導向的政府:

政府除了節流外,更要注重開源。

10.市場導向的政府:

政府面對不同的公共問題,可透過市場機能的自律調理,以舒緩政府機構官僚化的現象。

 

「五C策略」(FiveCs)

1.核心策略(The Core Strategy)

2.結果(後效)策略(The Consequence Strategy)

3.顧客策略(The Customer Strategy)

4.控制策略(The Control Strategy)

5.文化策略(The Culture Strategy)

 

5.O.E.Hughes的觀點

(1)政府功能不彰,統治正當性遽降

(2)新古典經濟學崛起,理論指引改革行動

(3)企業部門變革成功,刺激公部門跟進

(4)技術環境急速變遷, 衝擊政府之運作方式

民營化

民營化之優點:

1.彈性增加,成本降低

2.借重民間專才

3.落實服務對象受惠原則

4.選擇性增加

5.增加參與機會,整合資源網路

6.資訊透明化

7.運作健全化

8.示範效果

民營化之限制:

1.適用性之困境

2.缺乏政治責任

3.不穩定因素之干擾

4.管理困境

5.營利機構參與之弊端

所謂「民營化」 (privatization),係指將公共服務移轉由民間提供或將公營事業之所有權或經營權移轉給民間的過程,學者薩瓦斯(Savas)將其分為三大類型,茲說明如下:

()撤資 (divestment)

()委託 (delegation)

1、簽約外包

2、特許權

3、補助

4、專用券

5、強制

()替代 (displacement)當政府所提供生產或服務不能滿足社會之需求,而由私人部門取代供應。替代可分為:

1、功能不足之替代

2、退離減縮之替代

3、解除管制之替代

新公共服務

一、新公共服務之理論基礎,包括:

(1)民主的公民資格理論

(2)社群與公民社會的模型

(3)社群主義

(4)社會資本

(5)審議式民主

二、核心概念:

新公共服務的核心概念,依照Denhardt氏二人的說法共有七項,分別為:

1.服務人民,而非顧客

2.公共利益的追尋

3.重視公民資格更勝於企業精神

4.策略思維、民主行動

5.理解課責並不容易

6.服務而非領航

7.重視人民,而非只重視生產力

 

 

 

 

 

 

 


 

更多高普考資訊:http://bit.ly/2IxHmy9

考古題下載:http://bit.ly/2MYwRqP

 

相關連結

高普考行政學準備重點-考點一、公共行政的研究途徑

高普考行政學準備重點-考點二、行政學發展典範

高普考行政學準備重點-考點三 公共性與公共利益

高普考行政學準備重點-考點四、行政學三大學派及其主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許展維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